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打通城市安全“最后100米”;矛盾纠纷化解形成“快、准、稳”工作格局;以“智”谋“治”,破解一个又一个平安盲点……为不断织密平安网,广东下足“绣花功夫”,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取得累累硕果。
近5年来,广东面对多元复杂的社会结构与持续活跃的经济活动,锚定“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核心任务,坚持以改革创新破题、深化系统治理,为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筑牢平安底座。
打防结合 筑牢安全屏障
“苏元中学最小应急单元,广州最小应急单元调度中心呼叫。”在广州市黄埔区最小应急单元的现场拉动测试中,3名配备盾牌、头盔的应急队员接到指令后,1分钟内便抵达指定位置——这是广东在城市安全“最后100米”跑出的“加速度”。由广州创新打造的应急处突队伍,秉持“政法统筹、公安牵头、部门联动、基层建管”理念,成为社会面治安防控的“先锋尖兵”。
平安,要让群众可感、可触、可及。广东坚持打防管控多管齐下,持续升级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打击犯罪,广东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成效显著,一批涉黑涉恶组织被连根拔起;2024年,全省刑事治安警情、刑事立案同比2021年均下降超三成,凌厉攻势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
风险防控,广东织密全方位安全网。推进社会面巡逻防控“四项机制”和“1、3、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落地;强化智慧新警务支撑,深入排查整治道路交通、危爆物品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在肇庆市公安局大旺分局城区派出所辖区,流动人口占比高达70.3%,治理难度陡增。该所精准构建40家重点部位最小应急单元网,平均到场响应时间缩短至3分钟内,初期事件自处率达85%,还打造了反走私与防溺水一体化前沿阵地,用精细化治理破解复杂难题。
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平安建设的重要一环。广东多地创新实践,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保护伞”。东莞市首创“警师共育”专门教育模式;肇庆市端州区人民检察院建成“砚·阳”未成年人检察综合保护中心,以专业化办案、特殊化保护、源头化治理守护青春;阳江市人民检察院深化未成年人综合保护举措,推动解决民办幼儿园无证经营、校园附近售卖“毒玩具”等源头性问题,用“预防即保护、惩治亦挽救”的理念,为未成年人筑牢成长安全防线。
前端预防 夯实善治根基
一名吊车司机因操作不当意外身亡,家属与吊车公司、施工所在地自建房屋主就赔偿问题争执不下,矛盾冲突一触即发。惠州市博罗县长宁镇综治中心了解情况后迅速介入调解,以法理为基、以情理为桥,仅用3天便化解矛盾。该案的快速解决,正是广东灵活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广东坚守“预防在前、调解优先、就地解决”原则,创新构建“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以综治中心为枢纽,整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6大政法力量,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形成纵向贯通市、县、镇,横向联动各部门的治理网络,让“枫桥经验”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为全省首个区级综治中心,广州市黄埔区综治中心已接待群众21.6万人次,受理事项9.3万宗,“一个中心管平安”的效能持续释放。如今,全省122个县(市、区)、1612个乡镇(街道)均实现综治中心全覆盖与实体化运作,成为矛盾化解、指挥调度的“枢纽站”,让群众遇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跨区域协作、多力量联动,让矛盾化解更高效。韶关市推动法学专家流动进驻镇(街)综治中心,通过“坐堂接诊”“上门巡诊”“线上速诊”,为矛盾纠纷“把脉开方”,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东莞市大朗镇与四川广安市前锋区两地警方搭建跨区域警务合作工作站,将“乡情警务”融入综治中心,
实现信息数据“闭环管”、矛盾纠纷“闭环调”,调解成功率达96%,让异地务工人员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筑牢群防群治“铜墙铁壁”。从“广州街坊”到“深圳义警”,从潮州“茶文化六步调解法”到湛江“平安夜访”、茂名“平安大走访”,广东各地创新举措层出不穷。阳江市阳西县织篢镇将调解组织设在最前沿,专攻非警务类警情矛盾纠纷化解,涉治安民事纠纷调解委员会自2022年4月成立以来,已调解案件720宗,成功率达98%;汕尾市城区金町村的“夕阳红·老舅公”调解队,由老党员、老干部、热心乡贤组成,近3年协助调处矛盾纠纷178宗,成功率达100%,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目前,广东全省已培育各类群防群治组织9.2万个,群众成为平安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
数字赋能 激活治理效能
走进惠州市惠城区综治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全区的矛盾纠纷风险隐患点实时更新,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将信息精准推送至相关责任单位。
面对海量管理对象与复杂风险挑战,广东主动向科技要战力,全力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打造“粤平安·综治中心业务系统”,推动平安建设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跨越。
在深圳,人工智能成为司法办案的“好帮手”。2024年6月,深圳法院上线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覆盖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及立案、阅卷等环节,平均结案时间缩短38天,上诉率下降24%,法官人均结案495件,科技让司法效率与公正实现“双提升”。
在韶关,科技创新破解了山区高速极端天气下的安全难题。京港澳高速韶关北段109千米路段,常年多雾、冬季易结冰,且南北双向各有一段20多千米的长下坡。韶关市公安局高速公路一大队、三大队民警扎根一线,研发出山区危险高速长下坡交通管控方法,以及长大隧道群的协同管控模式,成功攻克低温冰雪交通管理难题,让危险高速变为平安大道,用科技守护出行安全。
如今,从市井街巷的烟火气到数字云端的智慧流,从基层调解的暖心服务到全域防控的严密防线,一幅以社会治安为坚固屏障、“枫桥经验”为鲜明底色、科技赋能为强劲引擎的平安图景,正在南粤大地徐徐铺展。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