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2025年备案审查工作培训班于10月20日至21日在山东烟台举办。来自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备案审查工作委员会)的负责同志和从事备案审查工作的同志以及59个设区的市、自治州和区县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的有关同志参加本次学习。
“当前,我国备案审查工作已进入‘提质增效、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是进一步推进宪法实施和监督、构建与塑造中国特色宪法监督制度的关键时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备案审查室主任严冬峰在培训班上指出,备案审查工作要继续以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为主线,以提高备案审查质量为核心,通过创新实践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宪法监督制度体系,推动备案审查工作产生新质效、开创新局面。
制度先行 夯实审查根基
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修法,从制度层面确立并巩固了备案审查的“四梁八柱”,为全面推进备案审查工作提供法律支撑。2024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党中央的精神和有关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修改完善了本地区相关地方性法规。
2024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修订《广东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将乡镇街道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省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建设使用等多项创新性制度、机制和措施上升为法规,特别是对乡镇街道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专门作出规定。
山东省初步形成了以备案审查有关地方性法规为主干、“备案审查工作规范”“沟通协作机制”“衔接联动机制”等有关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制度体系。同时,建立与山东省委、省政府备案审查工作机构的常态化联系机制,通过出台《关于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分工负责、双重备案沟通等七项工作机制。
重庆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践“双重备案+双重审查”的衔接联动机制,渐进式推进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双报备”,目前已覆盖6个市级部门和31个区县,并将全市1033个镇街人大激活为同级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审查主体。
甘肃采取废旧立新的方式于2024年出台《甘肃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对备案审查工作制度机制进行了全面细化和规范,把规范性文件动态清理、巡回指导审查等实践中形成的甘肃经验,总结上升为法规制度,形成具有甘肃特点的备案审查制度规定。
但当前备案审查制度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有关规定比较分散,缺少一部备案审查专门法律;备案全覆盖尚未完全实现,还有相当一部分规范性文件尚未纳入备案审查范围;审查的标准和程序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等等。
本次培训班提出,要以全面贯彻实施《决定》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机制。鼓励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在完善听取和审议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制度方面进行探索性实践,使之成为通过备案审查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各地要积极探索完善衔接联动机制和方式方法,共同推动构建全面覆盖、有效监督的制度体系。
基层延伸 拓宽监督维度
开展乡镇街道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对于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推动备案审查工作向纵深发展、实现党中央提出的“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的要求意义重大。
近年来,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开展乡镇街道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努力打通备案审查的“最后一公里”。
2024年11月,《浙江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出台,明确将乡镇街道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纳入调整范围。2024年初,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就部署推动乡镇街道开展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工作,2025年将实现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制度乡镇街道全覆盖。此外,部署推行“零报告”制度,即乡镇人大主席团、人大常委会街道工作委员会当年没有收到规范性文件并审查的也应当报告。
广东及时将镇街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并明确广州、佛山、梅州、惠州、东莞、中山、茂名7个试点市的25个镇街作为示范点,指导其制定镇街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办法,同时授权试点单位使用省备案审查信息平台的相关功能,目前已在线审查有关镇街规范性文件1000多件。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一些地方的乡镇街道规范性文件仍存在制定程序不严格、违法设定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等问题。本次培训班提出,各地可积极探索开展乡镇街道备案审查工作,以备案全覆盖实现审查监督全覆盖,推动党中央的部署要求落地落实。
智能升级 提质提速增效
2018年,全国统一的备案审查信息平台建成,实现电子报备全覆盖。据了解,目前,全国31个省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已全部建成并线上运行,共收录省市县乡四级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类规范性文件38万多件。
“数据库的全面建成,有利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实现规范性文件备案全覆盖,促进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法治化、规范化。”严冬峰说。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各地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以“数字赋能”为支撑,增强备案审查工作效能。
重庆首创开发建设并持续优化完善“规范性文件融e查”应用,打造“一舱、一库、一平台”,完善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功能模块,持续更新问题文件纠错库,着力形成规范性文件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监督的贯通实战能力。
浙江深化备案审查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加强能力建设,有序推进智能审查应用开发,目前智能审查应用已达到可实际使用状态,拟于近期全面上线运行,供各级人大在审查工作中使用。
广东作为率先推进全国省级数据库建设的省份之一,着力完善备案审查信息平台3.0版,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完善多项重点功能,优化智能查漏报、智能审查并自动关联比对上位法、生成初审报告等多个智能化业务应用场景。
针对目前存在的备案审查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本次培训班提出,地方人大要以数据库建设为抓手提高备案审查工作质量,为建设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信息平台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在线提出审查建议、电子备案、在线审查等平台功能,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智能审查,提高备案审查工作效率和质量。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