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上午,广州市法学会在海珠区委举办全市区级中立法律服务站建设现场会。会议由市委政法委专职委员刘武鹏主持,市委政法委专职副书记陈思民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政法委副巡视员许木泉、市法学会副秘书长卢晓珊、市中立法律服务社副理事长李建军、11个区法学会分管领导和主要负责人共34人参加了会议。
参会人员首先参观了海珠区中立法律服务站。海珠区中立法律服务站与海珠区法学会会员之家、区平安促进联合会三者联合办公,已配备办公及会议桌椅、宽带网络、电脑、投影仪等办公设备,设立无障碍通道。在功能分配上,设立一个专门的办公室,两个专门的专家咨询室和一个多功能活动服务大厅,大厅墙面设置有宣传栏。目前硬件设施已基本完备,届时即可投入使用。
参观完海珠区中立法律服务站,参会人员移步海珠区委会议中心进行座谈。
在观看市中立法律服务社专题片之后,海珠区委政法委专职副书记、区法学会秘书长胡迈介绍中立法律服务站建设经验:一是实行硬件设施先行,落实场地经费、硬件设施,以及2名专职人员;二是明确服务队伍,参照市中立社模式采用“律师+专家”驻点服务模式;三是落实制度保障,出台并不断完善管理办法、运作方案、考评办法等制度。海珠区服务站以打造全省区一级示范点为目标,以“五个实现”为抓手,推动服务站高效有序运行:一是搭建“三位一体”架构,实现功能一体化和资源共享化。以建设海珠区服务站为基础,将法学会会员之家与平安促进联合会融合,集中办公地点,加强功能融合。实现社会服务资源共享、法学人才资源共享,办公场所资源共享的“三位一体”工作架构。二是设立法律援助工作室,实现机制常态化和运作实体化。拟设立中立法律服务社海珠区服务站法律援助工作室,及时衔接社会公众的法律援助需求。三是明确服务站工作范围,实现流程具体化和工作规范化。明确服务站的工作范围,“两接”——一般法律咨询和涉法涉诉信访咨询的服务,“三指引”——法律流程指引、案件指引、法律援助指引,“两不受理”——要求代写法律文书不受理、要求推荐律所或律师不受理。四是咨询与教育培训并行,实现业务专业化和普法惠民化。五是开展“互联网+”咨询,实现服务信息化和模式创新化。把信息化工作融入服务站,依托平安海珠官网及公众服务号,增设中立法律服务社海珠区服务站栏目,实现群众足不出户,便可咨询法律问题。
其他各区就服务站建设工作进行交流,其中越秀区法学会计划将服务站设在区信访局接待厅,天河区服务站将设在广氮、安下社区。各区通过参观海珠区中立法律服务站,明确了区服务站建设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建、建好之后怎么做,均表态要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按照市里要求在9月底前完成区级中立法律服务站的建设。
刘武鹏高度肯定了海珠区法学会对建设中立法律服务站积极负责的态度。他强调,各区建设中立法律服务站一要找准定位。服务社的设立要与公共法律服务区别开来,各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认真研究,找到各区服务站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二要整合资源。不仅可以依托各区司法局的律师资源,也要协调整合各区公检法的法律实务专家资源。三要讲求实效。服务站不能为了建设而建设,建设了就要发挥作用,要成为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思民对各区法律服务站的建设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各区要按照市里印发的《关于建立各区中立法律服务站的方案》认真落实,实事求是,实现差异化发展,形成各自的特色。二是各区要善于总结、及时报送情况。法律服务站成立接访后,每个季度要制作工作简报报送给市法学会,总结接访案件数量、特点、经典特殊案例及下一步工作思路。三是各区要善于创新、强化宣传。服务站运行成熟以后,可进行类案分析和梳理,汇总市区两级中立社类案情况进行发布,及时宣传,加强群众及有关政府部门对类案的了解,提高法律的预测性,助力化解社会矛盾,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