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佛山市法学会于2012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并召开了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此后,先后于2013年5月和2016年1月召开了佛山市法学会一届二、三次理事会,调整了部分理事会成员,现我市理事会共有会长一名,专职副会长一名,副会长11名,秘书长一名,常务理事13名及理事42名。去年7月,市法学会已顺利调整为由市委政法委领导与管理。根据市编办的批复,核定市委政法委内部调整1名科长为市法学会专职秘书长,并新增雇员职数1名,为法学会的工作提供组织上的保障。自成立以来,市法学会在市委政法委的领导下,在省法学会的关心指导下,坚持“立足佛山、研究佛山、服务佛山”,自觉把法学会工作置于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中谋划推进,牢牢把握五个重点环节,不断推进法学会建设上新水平。我会的主要做法:
一、争取领导重视,改善外部环境
领导的重视是做好法学会工作的前提。要不断深化领导对法学会弘扬法治精神、推进法治进程、繁荣法学研究、营造法治环境、培养法学人才等独特作用的思想认识,争取其理解与支持,充分认识做好法学会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法学会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坚实的保障。省、市领导均高度重视我市法学会工作,省法学会会长梁伟发同志多次到佛山调研,亲自指导协调我市法学会建设,市委、市人大和市委政法委主要领导均亲自过问市、区两级法学会建设,多次积极协调推动相关工作。市委政法委也加强了对法学会的管理,及时调剂其它办公经费,全力保障法学会正常工作开支,并安排办公用房,为法学会创造了良好的办公环境。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奋力展现新作为
市法学会结合当前综合改革遇到的问题及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广大会员深入开展学术研讨,推动学术交流,把法律理论研究与法治建设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政府部门决策在法律层面上提供理论参考和支撑。
一是组织开展征文活动,活跃学术氛围。去年我市围绕司法体制改革这一热点问题,开展了以“稳妥促进公安、司法政策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对司法责任、司法权运行机制等问题展开了对策研究,取得了一批有针对性的理论成果,印制成《佛山政法研究》(法学会专刊)供有关部门及会员参阅,积极服务司法改革实践。
二是举办高规格法学研讨会,开启学术交流盛宴。11月,顺德区法学会联合广东省法学会港澳法学研究会在顺德区举办“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合作研讨会暨广东省法学会港澳法学研究会2015年学术年会,围绕“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合作的制度衔接、自贸区与环自贸区的制度协调、广东自贸区与港澳合作的制度建设、顺德在“一带一路”与环自贸区建设中的制度对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三、选准活动载体,积极加强法治宣传
市法学会通过整合我市法学资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紧接地气的活动,深化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的功能,以有为争有位。
一是全力打造“双百”法治宣传新品牌。去年,市法学会与市委办等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团结协作,对“双百”法治宣讲活动进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作了精心的谋划和部署。另外还组织了市、区委政法委领导干部约300人在市、区两级分会场收听收看了题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法治思维下的邻避问题化解》的专题报告,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创新办好“南粤法治报告会”。去年三月,在市法学会的组织下,“南粤法治报告会”第五讲在佛山举行。市四套班子领导、市直各单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等10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听取关于推进法治城市建设的几个问题的专题报告,明晰了有效推进我市法治社会建设的思路。
四、立足法治热点难点,积极开展法学研究工作
一是以问题为导向,催生高质量法治研究成果。引导会员以热点问题为导向,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为依托,以创新的思维为核心,积极开展法学研究,形成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法学理论成果。如我市中级人民法院陈陟云、孙文波所撰写的《法官员额问题研究》,立足司法改革前沿,围绕审判方式、司法能力、组织机构等要素,深入探求法官员额确定的科学方法。此书扎实推进了法官员额制改革,指导试点法院严格执行员额比例,被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评为“年度十大法治好书”。由市中院陈陟云院长、研究室主任肖启明合著的《回归本质—司法改革的逻辑之维与实践向度》,通过完善佛山中院近年来的改革思路,积极探索“顶层设计”提出的其他各项改革,把研究的视野扩大到古今中外的相关理论和全国各地法院多种多样的改革模式,为本轮司法改革提供了某种程度的有力论证。近期,孙文波同志又承接了中国法学会2016年度重点课题“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改革研究”的任务。
二是组织学习交流,沟通高层次法学研究平台。通过组织参加中国法学会、省法学会等主办的学术年会、论坛、征文活动,致力为广大会员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交流平台。我会常务理事刘高林同志获邀参加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2015学术年会,并在会上作题为《设区的市地方政府规章制定权限刍议》的发言。另外,市法学会还先后组织会员参加了第二届“城镇化与法”论坛主题征文等一系列征文活动。其中,共2篇论文于《法治社会》中获优秀奖,7篇论文收录在“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合作研讨会暨广东省法学会粤港澳研究会会议论文集中。我会会员李军在研讨会上作了题为《论环自贸区域与自贸区的制度接驳——以顺德区域制度调整为视角》的主题演讲,李荣楠、王钦钦、张杰3名会员作了专题发言。
五、大力推动基层法学会建设,完善组织架构
(一)组建区级法学会,助推基层法治建设基层法学会是推动法治实践研究、法制宣传、成果转化、法律服务工作的前沿阵地,是法学会工作向下延伸的重要渠道。我市高度重视各区法学会的组织建设,2013年3月29日佛山市顺德区法学会率先在区社会创新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为我省首个县区级法学会。随后,市法学会继续推动具备条件的禅城、南海、高明、三水四区同步成立法学会,截至2014年11月底,我市各区法学会全部在区委政法委挂牌成立。
(二)强化指导,不断完善组织架构为有效推进各区法学会建设,我市专门成立了督导小组,由市法学会会长带队,到我市五区就各区的组织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研究加强区法学会建设的具体措施。目前,各区通过调配、政府购买服务、招聘雇员等形式分别配置了2—3名工作人员和每年10—20万元的专项经费,实现了有人员负责、有办公场所、有专项经费、有活动开展。
去年我市法学会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积累了一点经验。但与各兄弟法学会相比仍存在着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要找准差距,及时补齐短板,推动法学会建设上新高度。为此,我会提出如下建议:
一、借力新媒体,开拓法学交流新平台
目前,我市法学会主要依托佛山政法研究(法学会专刊)、《佛山法学动态》交流学术成果及发布工作动态,信息更新的及时性和内容的多样性与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努力创建学会沟通、交流新平台。通过“互联网+法学会”的新模式,依托政法门户网站,独立开辟“法学会”栏目;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公众服务、手机APP等新媒体,及时更新最新法学理论成果、活动资讯等信息,打造网上网下有机融合的法学会工作新格局,提高法学会的关注度与知名度。
二、创新工作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一)加强法学会能力建设,有效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在新形势下,法学会的工作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切实把握法学事业发展面临的历史新机遇,不断推动工作思维、工作方式、工作机制和自身建设创新发展。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的职能将越来越多地被释放出来,法学会要抓住契机,结合法学会自身实际,不断提升法学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能力和水平,主动、积极稳妥地承接部分政府转移职能,有针对性地承接法制宣传、法律人才培养、立法后评估等职能,不断推动法学会的工作领域向宽广化、纵深化发展。
(二)提升服务质量,以服务促发展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以更好的服务促进会员队伍不断壮大。注意加强与基层普通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沟通联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需,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为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同志脱颖而出创造机会。要通过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等方式,深入到基层法学法律工作者当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并一项一项地抓好落实,把法学会打造成为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学术之家”。
三、适时开展法学会人员培训工作,着力提高履职水平
切实加强法学会干部队伍的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高素质法学干部队伍,是保证法学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通过开展业务培训,深化法学会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对法学会职能、定位、作用的认识,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充实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切实提高法学会干部及相关人员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法学会工作上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