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伟发会长,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的安排,我要汇报一下东莞市法学会的工作情况以及设想建议。
一、勤开拓创新,建设高水平法学会
我市法学会自2011年1月成立以来,在省法学会的悉心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政法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和学术团体的职能作用,积极开展法学研究,努力繁荣法律文化,有效服务法治实践,扎实地推进了法学会的各项工作。
(一)坚持高起点开局,加强组织建设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法学会建设,市委书记徐建华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镇一级法学会建设,我们认真落实省法学会提出的指示要求,从高起点谋划,从基层筑牢基础。一是搭好管理平台。我们通过多次到省法学会、兄弟市法学会进行学习考察,对法学会筹建工作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论证,在请示市委同意后,于2011年1月28日召开成立大会,成立法学会,法学会设立秘书处,为正科级机构建制,挂靠市委政法委,负责日常工作,核定行政编制2名,目前有工作人员2名,其中秘书长(正科级)1名,人员经费开支由市财政全额核拨,机构、人员、经费保障的落实与完善,为法学会的正常运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健全领导机构。理事会是法学会的领导机构,是做好法学会工作的关键,为此,我们从选好理事会入手,健全领导机构,成立之初,选举会长1人,副会长13人,常务理事12人,理事共81人,副会长、常务理事均由各有关单位领导担任,理事由各有关单位骨干组成;2015年12月21日,我们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进行换届选举,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兼任会长,落到了政法委书记兼任法学会会长的要求,并将理事人数扩大到132人,常务理事扩大到60人,副会长扩大到19人,涵盖行政部门、法律院校、法律服务部门、公司企业,覆盖面变得更广更全。三是推进基层建设。我们根据省法学会要求和市委决议,通过试点在虎门、长安两镇成立法学会后,在全市各镇(街道)和松山湖(生态园)产业园铺开法学会建设,目前全市32个镇(街道)和松山湖(生态园)产业园已成立了法学会,实现法学会在镇街一级的全覆盖,充分发挥法学会在推进平安东莞、法治东莞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二)立足基础性工作,繁荣法学研究市法学会成立之后,我们立足法学研究的基本职能,努力打造“三个平台”,多形式推进法学研究。一是打造学术刊物平台。以促进信息交流、推广优秀成果为宗旨,妥善利用学术杂志等媒介,加强对法学研究成果的收集、展示、发布、推广和应用,认真做好学术刊物《东莞法学研究》出版印刷工作,为我市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展示才华的媒介和平台。目前,已整理出版《东莞法学研究》18期,收录文章256篇,合计将近143万字。二是打造征文活动平台。根据省市有关部门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以开展专题征文活动为抓手,活跃学术研究气氛,实现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的积极作用。先后组织开展各种主题征文活动26次,收集选送各类文章173篇。三是打造法学研讨平台。我们加强与司法实务部门的交流合作,努力开拓创新,在市第一人民法院设立司法实务研究中心,依托这个平台,先后举办各类专题研讨会5场,逐步探索整合法学研究资源,实现资源融合,进一步增强法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我们积极协助省法学会,承办第四届粤港澳法学论坛,中央、省有关单位领导以及粤港澳三地的法学、法律工作者共180人参加了论坛,通过科学制定方案、合理安排分工,圆满完成论坛会务和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受到了中国法学会、省有关单位领导的充分肯定。市法学会成立以来,我市个人会员及法学会选送的文章先后获得全国奖项6次、省级奖项3次,法学、法律界学术氛围日渐浓厚,法学理论研究水平明显提升。
(三)坚持多方位探索,服务法治实践我们以开拓创新为突破口,坚持打好“三张牌”,努力拓展法学会业务职能,积极投身法治实践。一是打好服务中心这张“牌”。我们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依然抽调人员参与政法中心工作,2013年抽调人员加入市“三打”办综合组,协助开展全市“三打”工作;2014年,抽调人员加入市委政法委教育实践办,协助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发挥法学会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法学理论研究的优势,围绕不同时期政法工作中心,协助相关科室开展专题调研6次。特别是去年为深入推进“法治东莞”建设,我市专门组建了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协作组和写作班子,以法学会业务骨干为主体,起草完成了《东莞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规划(2016-2020)》,这是全国各省市首个专门以法治人才为内容的五年规划,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会员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打好法治宣传这张“牌”。充分发挥法学会与其他社会团体相互合作的积极作用,与市博士创业促进会举办了“法官人格精神与青年成长呵护”等法治宣传讲座3场,在重要时点向各大学校中小学生宣传有关法律知识、安全教育、防范措施等,加强重点人员的法制宣传与法律教育。积极筹备举办了“中小企业普法宣传活动”,通过与东莞移动公司沟通协商,制作方案,组织团体会员单位的法学、法律专家为100名中小企业代表进行涉及中小企业经营法律法规、法律风险防控的法治宣讲,全面拓展法学会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职能,充分发挥法学会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三是打好“双百”活动这张“牌”。我们按照省“双百”活动组委会的要求,通过成立“双百”活动组委会,制定工作方案,办好我市“双百”活动。三年来,共举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场、市政法系统及市直医药卫生专场、市政法系统及党校专场等报告会9场,承办“南粤法治报告会”1场,邀请了张文显、王轶、宋儒亮、蔡彦敏等国内著名法学家、法律专家为市领导和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法治宣讲,共有5900多人次的党员干部听取法治宣讲,接受了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地增强了党员干部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营造了学法遵法守法的良好氛围,提升了“双百”活动的品牌效应。今年,我们还将参照省的做法,在继续开展“双百”活动的基础上,打造“东莞法治论坛”品牌,切实将该项活动拓展成为法学会参与法治宣传、提高知名度的有力抓手。
(四)落实规范化措施,完善运行机制我们从加强法学会机关制度建设入手,重点抓好“三项工作”,努力挖掘内部潜力,逐步使法学会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取得明显成绩。短短几年,法学会机关先后有1人次被评为全国地方法学会系统先进个人,1人次被评为东莞市优秀社科工作者,市法学会也因此被为2011年度东莞市先进社科社团。一是完善内部运作。我们认真做好法学会机关内部文秘和后勤保障工作,严格按照工作安排和法学会章程规定,坚持每年组织召开一次理事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和省有关部门会议精神,总结往年工作,研究部署新一年工作任务,增补改选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目前,已举办理事会议4次,先后增补改选副会长10人、常务理事6人、理事30人,举办会员代表大会2次,顺利完成了理事会换届,完善了法学会的内部运作程序。二是健全工作制度。成立之初,我们就组织召开了理事联络人会议,各团体会员理事联络人共20人参加了会议,通过集体研究讨论建立健全了理事联络制度、团体会员信息报送和定期投稿制度,充分发挥团体会员单位和理事联络人的积极作用,挖掘各方潜力,逐步规范法学会各项业务。三是加强会员管理。我们在成立大会发展首批20个团体会员的基础上,按照章程规定条件和程序,由各团体会员的法学会理事联络人组织发动,在各团体会员内发展个人会员,并在此基础上,每年稳步发展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目前已形成团体会员单位24个,个人会员327人的初步规模。同时,我们按照省法学会关于加强会员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不断完善法学会会员信息档案管理,认真做好会员申请表审核、信息录入和会员证制作,所有团体会员单位和个人会员资料均入档留底并在电脑录入,制作会员证,实现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的高水平、规范化管理。
二、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法学会的“硬件、软件”能力
对于下一步如何进一步发挥法学会的作用,我们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际,谈谈几点设想和建议。
(一)法学会工作要围绕政法中心,服务法治实践。繁荣法学研究是法学会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感觉,基层法学会特别是地市、县区(镇街)一级法学会的法学研究人才资源相对比较有限,为此,我们认为,基层法学会更应将工作重心放在服务法治实践上面,围绕政法工作中心,贴近政法工作实际。我市计划借鉴先进城市经验,探索建立法治基金会,以更好地发挥法学会的作用。
(二)法学会工作要借助各种平台,实现资源整合。在推进法学会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法学会特别是基层法学会的人员力量始终有限,仅仅依靠法学会机关自身开展工作,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为此,我们认为,法学会工作要借助各种平台,实现资源整合。作为我们自身,我们从成立至今,先后与市第一人民法院、市法官协会、市律师协会、市博士创业促进会以及东莞移动分公司等合作,举办了多类型的研讨和法治宣传活动,今年,我们还将以委托课题研究的形式,与东莞理工学院政法学院合作,就我市政法实际工作遇到的两个具体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切实发挥法学会的平台作用,整合各类法学研究和法律服务资源,我们也希望省法学会能在如何整合现有平台和资源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三)法学会工作要加强机构建设,完善人员配置。完善机构、编制、人员配置,是做好法学会工作的重要保障。经过新一届法学会领导班子的努力,目前,我省法学会系统已基本形成省、市、县区(镇街)三级架构,全省法学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此,我们建议,在现有基础上,省法学会能积极争取中国法学会、省机编部门的支持,对我市及中山市(镇街)一级法学会的机构、编制予以规范和统一,在组织架构、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
以上就是我的发言内容,有什么不当的地方希望伟发会长、各位领导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