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法律诊所经过两年的运作和实践,已经成为梅林街道创新法律服务的有效模式。2018年5月由法律诊所受理调处的劳资纠纷“建筑工人返乡收麦,集结群体讨薪调解案件”入选广东省中立法律服务社典型事例,团队事迹荣获省、市法学会,中立法律服务社的嘉奖并获省级优秀法律服务事例证书,同时作为深圳市唯一的中立法律服务团队代表在会议上作了展示介绍;同年6月法律诊所成功调处的“福田某批发市场工人电亡事故案件”服务事例刊登于南国都市报,报上公开赞许法律诊所社区“五老”制度的典型作用。
一、设立缘起
梅林街道社区法律诊所(以下简称法律诊所)由深圳市法学会、福田区法学会、福田区梅林街道办事处、福田区维德法律服务中心联合发起设立,对外由广东五维律师事务所实际运营管理。法律诊所于2017年下半年试运行,2018年6月正式挂牌,截至目前已成功运行两年的时间。
二、设立宗旨
法律诊所借鉴医院诊疗模式,以组织律师全日制坐诊,招募热心于法律服务的老干部、专家、学者到诊、会诊为特色,为基层社区居民、工薪阶层员工、个体经营者等提供公益法律服务,旨在将社区法律服务专业化、亲民化、常态化,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民事调解、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等法律服务,带动居民尊法学法守法和用法,化解社区矛盾,建设“法治梅林”。
三、工作模式
梅林辖区范围内共有13个社区,各社区的法律需求有所差异,作为深圳市首家社区法律诊所,选择在梅林街道挂牌试点,一方面为辖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公共法律服务;另一方面也是整合梅林街道的法治资源,打造法治治理特色与典型,以街道为基础进而向全区、全市铺开,助力我国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法律诊所紧紧围绕为基层服务,为大众服务的宗旨,结合梅林街道辖区实际情况,探索出五种具体运行模式:
(一)专业律师坐诊模式
借鉴医院诊疗模式,组织专职律师全日制值班坐诊,每逢周二由法学专家或资深律师诊断,把脉社区居民大小事务。法律诊所现有常驻律师6名、志愿律师844名。
(二)社区“五老”出诊模式
目前,已在全街道招募和培训17名优秀社区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老教师出诊法律诊所,借力“五老”人熟、地熟、事熟的“三熟”特点,以及阅历深、威望高、闲时多等优势,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普及法律知识。
(三)私人定制约诊模式
根据纠纷的复杂程度和紧急情况,开设居民预约申请通道,视情况安排专人提供“一对一”的法律服务。
(四)专家综合会诊模式
遇有重大、疑难或复杂的矛盾纠纷,法律诊所将召集专业律师、聘请相关专家进行会诊,有针对性地提供法律意见。
(五)定期爱心义诊模式
除全日制坐诊以外,定期组织工作人员上街、入户、设点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服务活动。
四、工作成效
法律诊所成立两年来,共开展法治讲座23场次,开展社会法治专题活动14场次,现场接受法律咨询416人次,调解社区矛盾纠纷184宗。
(一)老中青结合的服务团队,多角度把脉社区大小纠纷
法律诊所服务团队由法学专家学者、执业律师、实习律师、人民调解员构成,涵盖八十几岁的老教授、五六十岁的资深律师、三十几岁的青年律师、以及年轻的实习律师和调解员。老中青的年龄跨度有利于多角度、全方位厘清各类法律关系,便于快速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
(二)社区“五老”就近参与纠纷调解,提升法律服务的人性关怀和情感温度
结合法律诊所每周二“坐诊制度”,向各社区招募17名“五老”法律服务志愿者,并由梅林街道牵头向社区“五老”颁发公益法律服务志愿者证书。社区“五老”来自基层,反映的是基层问题、诉求,代表的是基层群众的根本利益。社区“五老”通过下情上达,搭建沟通桥梁,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增强基层社区的法治活力。
(三)与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相结合,深入和扎根基层社区
法律诊所制定基层公共法律服务清单,以专业、便民为目标,整合梅林街道辖区法律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围绕社区法治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清单内容,推进基层公共法律服务普适进程,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基层社区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经过将近两年的运行,法律诊所的服务范围覆盖梅林街道6个社区,覆盖率达46.2%,惠及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员工、个体经营者等各类人群,逐步让法律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梅林街道社区的多个角落,发挥深入基层、服务居民的突出作用,真正让基层法律服务需求者得到更多的法治获得感和社会安全感,力争最终实现法律服务全覆盖。
(四)弥补“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不足,推动法律服务均等化
法律诊所不仅在诊所平台为居民群众咨询疑难法律问题,同时还结合“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要求,由法律诊所律师同时兼任一个或几个社区法律顾问,灵活应变,定期为社区居民“出诊”,解决基本法律服务需求,有效避免法律顾问的工作盲点,不断加大法律服务供给,使服务内容更加丰富且形式多样,着力推动法律服务均等化建设。
(五)与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现代化有机结合,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法律诊所律师结合基层社会治理需求,与街道综治调委会等职能机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着力化解梅林街道辖区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特别是依法化解了一批疑难复杂群体性纠纷,促进了基层社区的和谐稳定。例如,2019年8-10月,法律诊所参加协调货拉拉司机群体纠纷的工作专班工作,组成专门法律小组,为专班有效解决司机群体的诉求提供法律意见,并向货拉拉公司提出整改的相关法律措施,形成正式工作报告,有效协助解决了这一涉及多地的群体性纠纷,为新行业、新业态出现的新型社会矛盾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两年来,法律诊所共调解各类纠纷至少184宗,加速了梅林街道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现代化进程。
(六)与信访等工作相结合,构建基层涉访涉诉疏导工作新机制
法律诊所设在基层社区,近两年来,法律诊所律师参与调处多起涉访案件,开展访前疏导和诉前疏导等活动。例如,法律诊所律师分别于2018年3月、2019年5月陪同社区居民李某前往佛山有关职能部门协调祖屋被经租事宜,有效避免李某闹访非访、激化政民矛盾。又如,从2018年10月开始,接访社区居民彭某,帮助其梳理与东莞某公司的货款合同纠纷案件,一方面普及法律援助条件、诉讼时效等法律知识,另一方面从政府职能、司法程序等现实问题加以耐心疏导,有效缓解彭某本人的对抗情绪,减轻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维稳压力。无形之中,法律诊所不断以中立第三方的角色参与部分涉访涉诉居民的法律与心理疏导工作,由于不代表任何一方的立场,倡导理性维权的效果十分明显,有利于探索和构建基层依法信访新机制。
五、典型事例
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3月,法律诊所针对梅林街道梅京、下梅、梅河、龙尾、梅林一村以及梅丰6个社区的法律需求,开展实地调研活动72次,开展法律咨询、人民调解、出具法律意见等法律服务864次,总服务时长1296个小时。
2018年4月至12月,法律诊所接受电话咨询总数约360次;登记簿记载现场接访100次;参与重大案件调处4宗,促成达成一致、签订书面调解协议4宗,即兰江山第工程工人集体讨薪群体性纠纷案件、农批市场电亡纠纷案件、尚书苑保安自缢纠纷案件、深圳交运集团工人事故死亡纠纷案件,调解成功率达90%以上;受理疑难事件会诊4宗,形成会诊意见4份,即梅李女士祖屋“被占”上访事件、威特网吧砍人事件、一村部分业主集体抵制停车场改建事件、梅林街道工会大食堂项目会诊,会诊率达100%。
2019年1月至11月,接待与受理纠纷案件数45宗;接待群众数量156人次。
法律诊所自设立以来,深受辖区居民以及社区工作站、梅林街道办事处等有关职能部门的欢迎与支持,作为深圳市首家社区法律诊所,其将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积极参与基层社区的民主与法治建设,创新与实干结合,切实化解基层民间矛盾,维护基层和谐与稳定,努力打造福田梅林服务居民群众“最后一公里”新样本。
梅林街道社区法律诊所
2019年12月3日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